English

构建大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998-05-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汪大勇 我有话说

举世闻名的莫斯科大学,是伟大的俄罗斯学者罗蒙诺索夫在1755年1月24日创建的俄罗斯第一所大学。这里也是毛泽东主席对中国留学生发表“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著名演讲的地方。因此,5月2日当莫斯科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萨多夫尼奇先生一出现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会场时,立即成为众多记者采访的热点人物。

1997年10月,记者到莫斯科大学访问时,曾耳闻目睹这所俄罗斯最高学府240多年的辉煌历史。在两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莫斯科大学共培养25万多名各类人才,其中有包括2000名中国留学生在内的3万多名外国留学生。著名作家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杰出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及被誉为“俄国航空之父”的茹科夫斯基等都是该校的校友。近些年,在最具权威的国际评价机构组织的世界著名大学排行中,莫斯科大学稳居前3名。时隔半年多,在北京访问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先生,自然感到十分亲切。

“您认为世纪之交,各国高等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对记者这个问题,萨多夫尼奇校长似乎胸有成竹,一口气说出3个主要问题:“第一是所有的大学,当然也包括最富有国家的大学,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就迫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探讨大学和国家的问题;第二是所有的大学常常为自身的能力与社会期望值之间的鸿沟而深感不安,这迫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探讨大学与社会的问题;第三是所有的大学,从迎接初学者到送走毕业生,都会感到投入与所得的不平衡,这迫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探讨大学与人的问题。”停顿一下,他接着说,在自古就有的索克拉特、普拉顿和亚里斯多德著名三角关系“国家—社会—人”中,大学在人类发展史上永远起着主要的文明因素的作用。萨多夫尼奇校长指着一份厚厚的俄文演讲稿告诉记者,大学与社会的问题,是他思考的第一位问题,也是他在这次论坛演讲的重点。

记者问:“面临21世纪的挑战,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建立大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莫斯科大学在这方面有何设想?”

萨多夫尼奇校长说,世界上大学存在的历史已愈千年,莫斯科大学已诞生近250年,北京大学也已建校100周年,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大学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人们也许会问,大学为何会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这源于她有能力在自己的传统和外来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并恒久地保持这一态势。这就是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正是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了21世纪大学的前景。

萨多夫尼奇校长进一步解释道,地圈、生物圈和智力圈要求人类根本改变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在大学通常把它理解为“向前发展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不仅当代人可以得到生活需求的满足,而且未来的子子孙孙也不会失去这样的可能性,同样能够得到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样,大学在告别过去、走向新世纪的时候,环绕这样的社会结构也将产生一种新的有序性。

“在任何一个社会,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甚至在革命的浪潮中,大学担负着抗衡历史倒退、分崩瓦解的作用。大学像一个筛子、像一架机器,最具有分选庄稼和莠草的能力,最具有支持新生事物的能力;大学是社会的带路人,是一座虚假知识和任何压力不可逾越的墙。这正如莫斯科大学著名毕业生———军事战地外科学奠基人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彼罗戈夫所指出的:大学反映了她本身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大学比所有其他机构更具有代表性,大学是最好的晴雨表。”侃侃而谈的萨多夫尼奇校长强调指出,拥有近200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2000名科学博士及1900名教授、副教授的莫斯科大学,建有俄罗斯最强盛的科学公园,作为俄罗斯科学思想的主要中心,莫斯科大学在21世纪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握别时,萨多夫尼奇校长说,北京大学不愧为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很多方面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他希望有机会再来中国,访问更多著名高校。同时,他也热情欢迎记者有机会再次访问俄罗斯,登上列宁山,去看看莫斯科大学的新变化。记者说,可能的话,再写一篇访谈录如何?他说:“一言为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